《湘潭大学学报》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建设高端论坛综述

 
来源:湘潭大学学报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7
 
“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建设高端论坛2020年9月19日在西安举行,此次会议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大学、西北大学、湘潭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华南农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国内高校及社科研究机构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应邀在线上、线下参加了本次论坛。在此次论坛上,与会专家聚焦“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建设,从内在逻辑、时代价值、难点与问题、方法与路径进行了深入讨论,取得了广泛共识。 一、“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内在逻辑 2020年初,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习近平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了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命题。习近平同时强调,要把学习“四史”与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结合起来。对于高校而言,思政课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推进“四史”教育是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应有之义。与会专家结合习近平有关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就“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关系各抒己见,汇聚成了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反映了习近平对于历史的一贯重视。中国人民大学何虎生教授提出,习近平曾从多个角度、多次提出要从历史中汲取力量,要求我们用历史的辩证视角来分析问题。正如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中所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了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重要性,并系统阐释了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基本内涵。在此之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及2020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又分别将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史增加为学习内容,形成了对全党全社会学习“四史”的总体性安排。作为能够肩负起新时代民族复兴大任的当代青年大学生,学习“四史”对于他们正确价值观念的塑造而言,意义非凡。学习“四史”是青年大学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继续向前推进的“必修课”。 第二,“四史”教育强化了历史逻辑与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衔接。中国人民大学何虎生教授指出,“四史”与今日之中国息息相关,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基础。上海大学徐光寿教授认为,“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具有三个相似性:其一,性质相同,“四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都具有高度政治性;其二,内容契合,两者在内容上存在相互交叉与契合之处;其三,目标一致,两者都是为了教育学生要爱党、爱国,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当下与未来一致。因此,“四史”教育为高校思政教师提高以史育人的教学意识、扩展自身的知识素养、理清历史的发展规律带来了契机。 第三,“四史”教育强化了高校思政课的育人使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夏永林教授表示,推动“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一定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深刻体会习近平最关注的是什么、最想解决的是什么以及最担忧的是什么。显然,无论是“四史”教育还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核心都在于立德树人,解决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问题。习近平对高校思政课建设高度重视,多次进行了重要讲话,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明确要求,要做到“六要”,肩负起“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历史使命。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时代价值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虽然在内容上各有侧重,但本质上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历史。讲清“四史”就是要讲清历史担当和现实使命,有效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一系列问题。 首先,“四史”教育有助于帮助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中南民族大学杨金洲教授认为,办好高校思政课就是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中来理解、来对待、来贯彻、来落实,要完成高校思政课的使命不得不涉及到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来增强思想性和时效性的问题。可以说,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既是新时代办好高校思政课的应有之义,又是对习近平关于办好思政课战略规划的有效回应。要让青年大学生具有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和意识形态领域局部多元、多样、多变的冲击中,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让他们学会运用历史思维分析现状、认清趋势、把握未来。培植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就需要重视“四史”教育,将其融入到高校思政课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贾钢涛教授提出,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并不是单纯地、简单地强调对于历史史实的再学习,而是要理清历史的基本脉络,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青年大学生学习“四史”能够帮助他们扩展历史视野、培养历史情怀,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点。华南农业大学张丰清教授提出,“四史”教育就是要解决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去到哪里的问题。理清历史线索与历史规律,能够有效驳斥历史虚无主义,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磅礴力量。陕西科技大学岳婷婷博士结合该校教学实际表示,当今学生虽对历史感兴趣,但基本上都是一知半解,存在迷信野史和网络上片面化信息的现象。大学生正值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不具备对各种社会思潮的鉴别能力,有必要通过“四史”教育培养他们的历史观。总体来看,“四史”教育揭示了历史的脉络与规律,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的发展规律、建立完整的历史观、找准所处的时代坐标,从而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其次,“四史”教育有助于高校思政课形式与内涵的优化。一方面,“四史”教育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资源。西安外国语大学张亲霞教授认为,“四史”教育能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主要是因为历史事实与历史故事具有多样性、鲜活性以及能够打动学生的特点。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深入历史过程和“四史”资料之中,把史、论结合起来则能够有效地扩展思维视野、延伸思维深度,从而为教学效能的提高奠定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四史”教育提升了高校思政课的学理性与思想性。中南民族大学杨金洲教授认为,历史是逻辑的前提和基础,历史决定逻辑。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就从哪里开始。所以高校思政课要增强时效性和针对性,并转化为学生的行动力,就必须进行历史教育,用生动的历史事实、历史成就、历史经验、历史故事增强思想的可信度、说服力和感染力。 最后,“四史”教育有助于高校思政教育功能的拓展。华中科技大学黄岭峻教授认为,“四史”教育也要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的有机统一。“四史”并不是纯粹的历史,必须高度重视其政治性。但是,无论是“四史”教学还是研究又不能抛开历史的研究方法,这样才能去伪存真,实现学理性的突破。以此为切入,他进一步指出,“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两个方面的功能扩展:一方面,“四史”教育具有方法论的功能和属性。突出“四史”教育可以为高校思政教学与研究提供历史唯物主义纵向比较的研究方法,从而凸显出思政教学与研究的学科特征与科学属性。另一方面,“四史”构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资料库。“四史”教学与研究的功能不仅在于讲清历史事实与历史故事,还在于运用相关素材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当性。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难点与问题 将“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贯彻学习“四史”的重要方式。通过学习“四史”,将历史与现实联结,不仅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时代性和针对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他们的整体性原则与辩证思维。但是要想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使两者成为有机整体,避免“两张皮”的现象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方面,“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存在一定的难点。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如何理清“四史”之间的关系以及“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之间的关系是“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两大难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之间存在内容上的交叉。也就是说,“四史”虽然有一定的逻辑关联,但是各自又有自己的主题和主线,所以理清“四史”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把握“四史”的核心逻辑。此外,理清“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之间的关系也是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一个难点,只有将这一困难解决了,才能实现“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有机结合。关于“四史”之间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何虎生教授认为,“四史”本质上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探索和实践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关于“四史”与高校思政课之间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何虎生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认识“四史”提供了基本立场,“四史”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化的历史历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学习“四史”提供了理论支撑,“四史”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背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学习“四史”提供了道德土壤。 另一方面,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会遇到的特定问题。“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虽然性质相同、内容切合、目标一致,但并不意味“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轻而易举之事,而是需要克服一些障碍才能实现两者的融合。中国人民大学何虎生教授指出,将“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教材的问题,现在高校思政课教材主要讲原理、列理论,但缺乏学科特点;其二,没有有效支撑课程;其三,教学手段偏差,老教师缺乏教学手段,教学没有技术含量,而年轻教师的教学没有深度;其四,教学水平偏低,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有些教师进取心不强。在华中科技大学黄岭峻教授看来,“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着三方面的问题:第一,如何结合政治性与学理性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史不是纯粹的历史学,首先必须讲究政治性。做好“四史”教学,首先要做好“四史”的研究工作。第二,教学与科研怎么处理的问题。以科研为主,还是以教学为主并不是一个好处理的问题。第三,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定位问题。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要注重三个一:一院(学院)、一课(思政课)、一科(学科),以教学为主,但也要兼顾科研。教师要想深化教学一定要做科研,但是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的科研不能脱离教学实践。 四、“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方法与路径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通过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可以帮助学生在历史场景中,深刻把握历史规律、探明历史真相、勇担历史责任。参会的专家、学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方法与路径。 第一,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要从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入手。如果教师自身都没有吃透理论,学生自然听不进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夏永林教授认为,对学生进行历史观教育的前提在于教师要有正确的历史观,所以“四史”教育的核心是教师是否具备正确的历史观。中国人民大学何虎生教授认为,讲好“四史”课,要造就一代新型的教师队伍,要求教师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中南民族大学杨金洲教授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加强理论武装,严格“四史”的教育与培训。武汉理工大学许传红教授指出,高校思政课教师站的立场就是人民的立场,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奉行的立场。只有教师有正确的立场、正确的方法,加上比较的视野,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时候才能让学生觉得幸福。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贾钢涛教授看来,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思政课教师,“四史”教师要有理想、要有信仰、要有扎实的学识和教学素养。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讲好思政课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教师能动性的发挥不仅仅体现为个体努力的过程,而且需要教师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湘潭大学李佑新教授指出,没有研究就没有讲课的自信,高校思政课涉及到的问题很广,一个老师的学术研究很可能无法涉及到那么多内容,因此需要教师之间推进分工与合作。每一个老师承担一到两个专题,分别研究并相互配合,以实现教学含量。 第二,处理好“史”与“论”的关系。上海大学徐光寿教授认为,讲好“四史”要坚持论从史出,处理好史与论的关系。要把历史作为主线,理清历史的发展脉络,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武汉理工大学许传红教授认为,“四史”教育要坚持论从史出,特别要注意运用好的素材,做到论从史出,否则学生会对我们的结论产生怀疑,甚至会从碎片化的历史材料中得出与我们相反的结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贾钢涛教授指出,史论结合既要遵循学术规律,也要讲求政治纪律,要用可靠的史料将党的革命史、建设史和改革史讲出来,传出去。 第三,讲好中国故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西北大学王强教授指出,高校思政课的关键是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想讲好故事,需要做到三点。首先,需要一个有信仰高度、思想深度、知识宽度与现实温度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叙事。其次,叙说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经典人物与经典故事、历史故事、新时代故事、地域故事、自己的故事。再次,叙述路径主要包括网络与实践教学。 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讲好红色故事。红色故事是有思想、讲奉献的人、事、物的复合体。讲好红色故事就是要用鲜活的案例打动学生,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教学的有机融合。重庆邮电大学郑洁教授认为,应坚持宏大叙述与微观叙事相结合、抽象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群体导向与个人体验相结合,通过这三种路径,便可利用红色擦亮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让红色基因和红色经典代代相传。 讲好中国故事要分清主流与支流。西北大学梁星亮教授认为,讲故事要讲到点子上,不能把历史讲得碎片化。讲好“四史”,要认识到“四史”的发展进程,研究进程不能太复杂化,一定要抓住关键。一方面,建国前十四年和建国后十四年。建国前十四年,党还处于幼年时期。建国前后十四年,是党的成熟期。另外一方面,建国后的历史可以划为前三十年和后四十年。前三十年,党在执政之后面临的检验和考验,反映出的是我们党的探索。后四十年为中国带来了福祉、影响、魅力和发展之基。武汉理工大学许传红教授指出,讲好故事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内容进行科学的取舍。教学时间有限,但教学内容庞杂,要辨认好主流和支流,准确认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重要人物,抓住历史主流,而不是让支流挡住视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韦统义副教授认为,讲好“四史”要坚持贯穿与侧重相结合,确立好全与专的关系,要在历史之中看历史,要在历史之上看历史。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贾钢涛教授强调,讲好“四史”离不开讲故事,但绝不能等同于讲故事。他还指出,一定要区分讲授对象的层次,在讲清故事的基础上,叙说背后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第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随着社会的深入发展,青年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要求也发生重要变化,要想让学生有更好的获得感,就不能局限于照书念、满堂灌,必须要加以创新,以满足青年学生的需要。中南民族大学杨金洲教授指出,可以把“四史”教育纳入到选修课的学分和课外实践学分中,建立全国统一的“四史”教育基地,建立全国师生共享的“四史”教育虚拟仿真实践平台和资料库,把线上资料和线下基地相结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贾钢涛教授认为,要采取学生乐意接受的方法,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连接起来,探索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西安石油大学郭艳英副教授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认为在基于教材的基础上,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授课内容进行完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吸收教学内容,从而更加精准地把握思想精髓。 除了理论讨论之外,部分专家学者还分享了自己学校在“四史”教育方面的一些做法。西安石油大学朱银全副教授介绍了本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画说历史”项目的实施情况,该做法做到实践教学立足于实践本身,寓学寓教“育人”中,让学生在历史走廊体悟历史、理解历史、增强爱国主义激情。西安工业大学田亮教授结合本校思政课创新举措,指出应打造协同创新的高校思政课育人体系。首先,校内协同创新。以红色文化图书馆为中心打造“四史”教育研究新平台,实现校内教育活动中的协同、资源共享上的协同,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凸显“四史”教育的红色主线。学校以建立以红色文化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开设了《中国共产党陕西地方革命史》、《中共党史》专题等系列公共选修课。其次,校外协同创新。通过与媒体合作的协同创新、与馆所合作的协同创新,将高校思政课办在田间地头、纪念馆、现场,增强高校思政课的生动性、趣味性。陕西科技大学岳婷婷博士介绍,关于“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他们进行了两项探索,一项是课前实践项目,在课前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阅读相关书籍、看相关影视纪录片等,让学生对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另外一项是课后实践,深化学生对教师课堂讲授内容的实践认知,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与时俱进。 第五,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学生接受思想、形成认识的来源,因此贯彻“四史”教育首先要编写好教材。西北大学王强教授指出,教材编写是国家工程,是十分严肃的事情,很不容易。中南民族大学杨金洲教授指出,编写统一的“四史”教材是当务之急,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及时澄清社会上的一些错误观点,需要权威教材进行正确界定。当然,仅有的教材体系还不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掌握“四史”,重要的是要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湘潭大学李佑新教授认为,必须将教材体系打造成教学体系,要避免拿着教材到讲堂上照本宣科。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是由教材内容和教学现实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一方面,社会实践是非常具体的,教材内容不可能反映深度的实践以及实践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总是蕴含着各种矛盾,教材内容作为一个逻辑体系,要排除各种矛盾。再者,从社会思潮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让人们是非莫辨。对于社会思潮的变化,教材不能及时回应,但教学必须及时回应。同时,回应学生的关切也要求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每一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与成长经历的不同,决定了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问题意识。因此,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将教材体系转化为学生们都能接受的教学体系。最后,高校思政课要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必须要有学术研究加以支撑,需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 “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建设高端论坛2020年9月19日在西安举行,此次会议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大学、西北大学、湘潭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华南农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国内高校及社科研究机构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应邀在线上、线下参加了本次论坛。在此次论坛上,与会专家聚焦“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建设,从内在逻辑、时代价值、难点与问题、方法与路径进行了深入讨论,取得了广泛共识。一、“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内在逻辑2020年初,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习近平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了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命题。习近平同时强调,要把学习“四史”与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结合起来。对于高校而言,思政课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推进“四史”教育是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应有之义。与会专家结合习近平有关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就“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关系各抒己见,汇聚成了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一,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反映了习近平对于历史的一贯重视。中国人民大学何虎生教授提出,习近平曾从多个角度、多次提出要从历史中汲取力量,要求我们用历史的辩证视角来分析问题。正如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中所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了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重要性,并系统阐释了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基本内涵。在此之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及2020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又分别将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史增加为学习内容,形成了对全党全社会学习“四史”的总体性安排。作为能够肩负起新时代民族复兴大任的当代青年大学生,学习“四史”对于他们正确价值观念的塑造而言,意义非凡。学习“四史”是青年大学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继续向前推进的“必修课”。第二,“四史”教育强化了历史逻辑与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衔接。中国人民大学何虎生教授指出,“四史”与今日之中国息息相关,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基础。上海大学徐光寿教授认为,“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具有三个相似性:其一,性质相同,“四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都具有高度政治性;其二,内容契合,两者在内容上存在相互交叉与契合之处;其三,目标一致,两者都是为了教育学生要爱党、爱国,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当下与未来一致。因此,“四史”教育为高校思政教师提高以史育人的教学意识、扩展自身的知识素养、理清历史的发展规律带来了契机。第三,“四史”教育强化了高校思政课的育人使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夏永林教授表示,推动“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一定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深刻体会习近平最关注的是什么、最想解决的是什么以及最担忧的是什么。显然,无论是“四史”教育还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核心都在于立德树人,解决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问题。习近平对高校思政课建设高度重视,多次进行了重要讲话,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明确要求,要做到“六要”,肩负起“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历史使命。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时代价值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虽然在内容上各有侧重,但本质上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历史。讲清“四史”就是要讲清历史担当和现实使命,有效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一系列问题。首先,“四史”教育有助于帮助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中南民族大学杨金洲教授认为,办好高校思政课就是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中来理解、来对待、来贯彻、来落实,要完成高校思政课的使命不得不涉及到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来增强思想性和时效性的问题。可以说,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既是新时代办好高校思政课的应有之义,又是对习近平关于办好思政课战略规划的有效回应。要让青年大学生具有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和意识形态领域局部多元、多样、多变的冲击中,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让他们学会运用历史思维分析现状、认清趋势、把握未来。培植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就需要重视“四史”教育,将其融入到高校思政课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贾钢涛教授提出,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并不是单纯地、简单地强调对于历史史实的再学习,而是要理清历史的基本脉络,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青年大学生学习“四史”能够帮助他们扩展历史视野、培养历史情怀,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点。华南农业大学张丰清教授提出,“四史”教育就是要解决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去到哪里的问题。理清历史线索与历史规律,能够有效驳斥历史虚无主义,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磅礴力量。陕西科技大学岳婷婷博士结合该校教学实际表示,当今学生虽对历史感兴趣,但基本上都是一知半解,存在迷信野史和网络上片面化信息的现象。大学生正值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不具备对各种社会思潮的鉴别能力,有必要通过“四史”教育培养他们的历史观。总体来看,“四史”教育揭示了历史的脉络与规律,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的发展规律、建立完整的历史观、找准所处的时代坐标,从而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其次,“四史”教育有助于高校思政课形式与内涵的优化。一方面,“四史”教育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资源。西安外国语大学张亲霞教授认为,“四史”教育能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主要是因为历史事实与历史故事具有多样性、鲜活性以及能够打动学生的特点。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深入历史过程和“四史”资料之中,把史、论结合起来则能够有效地扩展思维视野、延伸思维深度,从而为教学效能的提高奠定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四史”教育提升了高校思政课的学理性与思想性。中南民族大学杨金洲教授认为,历史是逻辑的前提和基础,历史决定逻辑。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就从哪里开始。所以高校思政课要增强时效性和针对性,并转化为学生的行动力,就必须进行历史教育,用生动的历史事实、历史成就、历史经验、历史故事增强思想的可信度、说服力和感染力。最后,“四史”教育有助于高校思政教育功能的拓展。华中科技大学黄岭峻教授认为,“四史”教育也要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的有机统一。“四史”并不是纯粹的历史,必须高度重视其政治性。但是,无论是“四史”教学还是研究又不能抛开历史的研究方法,这样才能去伪存真,实现学理性的突破。以此为切入,他进一步指出,“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两个方面的功能扩展:一方面,“四史”教育具有方法论的功能和属性。突出“四史”教育可以为高校思政教学与研究提供历史唯物主义纵向比较的研究方法,从而凸显出思政教学与研究的学科特征与科学属性。另一方面,“四史”构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资料库。“四史”教学与研究的功能不仅在于讲清历史事实与历史故事,还在于运用相关素材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当性。三、“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难点与问题将“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贯彻学习“四史”的重要方式。通过学习“四史”,将历史与现实联结,不仅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时代性和针对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他们的整体性原则与辩证思维。但是要想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使两者成为有机整体,避免“两张皮”的现象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方面,“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存在一定的难点。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如何理清“四史”之间的关系以及“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之间的关系是“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两大难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之间存在内容上的交叉。也就是说,“四史”虽然有一定的逻辑关联,但是各自又有自己的主题和主线,所以理清“四史”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把握“四史”的核心逻辑。此外,理清“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之间的关系也是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一个难点,只有将这一困难解决了,才能实现“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有机结合。关于“四史”之间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何虎生教授认为,“四史”本质上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探索和实践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关于“四史”与高校思政课之间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何虎生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认识“四史”提供了基本立场,“四史”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化的历史历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学习“四史”提供了理论支撑,“四史”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背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学习“四史”提供了道德土壤。另一方面,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会遇到的特定问题。“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虽然性质相同、内容切合、目标一致,但并不意味“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轻而易举之事,而是需要克服一些障碍才能实现两者的融合。中国人民大学何虎生教授指出,将“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教材的问题,现在高校思政课教材主要讲原理、列理论,但缺乏学科特点;其二,没有有效支撑课程;其三,教学手段偏差,老教师缺乏教学手段,教学没有技术含量,而年轻教师的教学没有深度;其四,教学水平偏低,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有些教师进取心不强。在华中科技大学黄岭峻教授看来,“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着三方面的问题:第一,如何结合政治性与学理性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史不是纯粹的历史学,首先必须讲究政治性。做好“四史”教学,首先要做好“四史”的研究工作。第二,教学与科研怎么处理的问题。以科研为主,还是以教学为主并不是一个好处理的问题。第三,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定位问题。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要注重三个一:一院(学院)、一课(思政课)、一科(学科),以教学为主,但也要兼顾科研。教师要想深化教学一定要做科研,但是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的科研不能脱离教学实践。四、“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方法与路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通过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可以帮助学生在历史场景中,深刻把握历史规律、探明历史真相、勇担历史责任。参会的专家、学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方法与路径。第一,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要从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入手。如果教师自身都没有吃透理论,学生自然听不进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夏永林教授认为,对学生进行历史观教育的前提在于教师要有正确的历史观,所以“四史”教育的核心是教师是否具备正确的历史观。中国人民大学何虎生教授认为,讲好“四史”课,要造就一代新型的教师队伍,要求教师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中南民族大学杨金洲教授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加强理论武装,严格“四史”的教育与培训。武汉理工大学许传红教授指出,高校思政课教师站的立场就是人民的立场,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奉行的立场。只有教师有正确的立场、正确的方法,加上比较的视野,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时候才能让学生觉得幸福。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贾钢涛教授看来,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思政课教师,“四史”教师要有理想、要有信仰、要有扎实的学识和教学素养。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讲好思政课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教师能动性的发挥不仅仅体现为个体努力的过程,而且需要教师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湘潭大学李佑新教授指出,没有研究就没有讲课的自信,高校思政课涉及到的问题很广,一个老师的学术研究很可能无法涉及到那么多内容,因此需要教师之间推进分工与合作。每一个老师承担一到两个专题,分别研究并相互配合,以实现教学含量。第二,处理好“史”与“论”的关系。上海大学徐光寿教授认为,讲好“四史”要坚持论从史出,处理好史与论的关系。要把历史作为主线,理清历史的发展脉络,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武汉理工大学许传红教授认为,“四史”教育要坚持论从史出,特别要注意运用好的素材,做到论从史出,否则学生会对我们的结论产生怀疑,甚至会从碎片化的历史材料中得出与我们相反的结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贾钢涛教授指出,史论结合既要遵循学术规律,也要讲求政治纪律,要用可靠的史料将党的革命史、建设史和改革史讲出来,传出去。第三,讲好中国故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西北大学王强教授指出,高校思政课的关键是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想讲好故事,需要做到三点。首先,需要一个有信仰高度、思想深度、知识宽度与现实温度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叙事。其次,叙说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经典人物与经典故事、历史故事、新时代故事、地域故事、自己的故事。再次,叙述路径主要包括网络与实践教学。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讲好红色故事。红色故事是有思想、讲奉献的人、事、物的复合体。讲好红色故事就是要用鲜活的案例打动学生,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教学的有机融合。重庆邮电大学郑洁教授认为,应坚持宏大叙述与微观叙事相结合、抽象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群体导向与个人体验相结合,通过这三种路径,便可利用红色擦亮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让红色基因和红色经典代代相传。讲好中国故事要分清主流与支流。西北大学梁星亮教授认为,讲故事要讲到点子上,不能把历史讲得碎片化。讲好“四史”,要认识到“四史”的发展进程,研究进程不能太复杂化,一定要抓住关键。一方面,建国前十四年和建国后十四年。建国前十四年,党还处于幼年时期。建国前后十四年,是党的成熟期。另外一方面,建国后的历史可以划为前三十年和后四十年。前三十年,党在执政之后面临的检验和考验,反映出的是我们党的探索。后四十年为中国带来了福祉、影响、魅力和发展之基。武汉理工大学许传红教授指出,讲好故事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内容进行科学的取舍。教学时间有限,但教学内容庞杂,要辨认好主流和支流,准确认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重要人物,抓住历史主流,而不是让支流挡住视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韦统义副教授认为,讲好“四史”要坚持贯穿与侧重相结合,确立好全与专的关系,要在历史之中看历史,要在历史之上看历史。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贾钢涛教授强调,讲好“四史”离不开讲故事,但绝不能等同于讲故事。他还指出,一定要区分讲授对象的层次,在讲清故事的基础上,叙说背后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第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随着社会的深入发展,青年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要求也发生重要变化,要想让学生有更好的获得感,就不能局限于照书念、满堂灌,必须要加以创新,以满足青年学生的需要。中南民族大学杨金洲教授指出,可以把“四史”教育纳入到选修课的学分和课外实践学分中,建立全国统一的“四史”教育基地,建立全国师生共享的“四史”教育虚拟仿真实践平台和资料库,把线上资料和线下基地相结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贾钢涛教授认为,要采取学生乐意接受的方法,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连接起来,探索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西安石油大学郭艳英副教授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认为在基于教材的基础上,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授课内容进行完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吸收教学内容,从而更加精准地把握思想精髓。除了理论讨论之外,部分专家学者还分享了自己学校在“四史”教育方面的一些做法。西安石油大学朱银全副教授介绍了本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画说历史”项目的实施情况,该做法做到实践教学立足于实践本身,寓学寓教“育人”中,让学生在历史走廊体悟历史、理解历史、增强爱国主义激情。西安工业大学田亮教授结合本校思政课创新举措,指出应打造协同创新的高校思政课育人体系。首先,校内协同创新。以红色文化图书馆为中心打造“四史”教育研究新平台,实现校内教育活动中的协同、资源共享上的协同,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凸显“四史”教育的红色主线。学校以建立以红色文化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开设了《中国共产党陕西地方革命史》、《中共党史》专题等系列公共选修课。其次,校外协同创新。通过与媒体合作的协同创新、与馆所合作的协同创新,将高校思政课办在田间地头、纪念馆、现场,增强高校思政课的生动性、趣味性。陕西科技大学岳婷婷博士介绍,关于“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他们进行了两项探索,一项是课前实践项目,在课前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阅读相关书籍、看相关影视纪录片等,让学生对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另外一项是课后实践,深化学生对教师课堂讲授内容的实践认知,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与时俱进。第五,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学生接受思想、形成认识的来源,因此贯彻“四史”教育首先要编写好教材。西北大学王强教授指出,教材编写是国家工程,是十分严肃的事情,很不容易。中南民族大学杨金洲教授指出,编写统一的“四史”教材是当务之急,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及时澄清社会上的一些错误观点,需要权威教材进行正确界定。当然,仅有的教材体系还不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掌握“四史”,重要的是要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湘潭大学李佑新教授认为,必须将教材体系打造成教学体系,要避免拿着教材到讲堂上照本宣科。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是由教材内容和教学现实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一方面,社会实践是非常具体的,教材内容不可能反映深度的实践以及实践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总是蕴含着各种矛盾,教材内容作为一个逻辑体系,要排除各种矛盾。再者,从社会思潮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让人们是非莫辨。对于社会思潮的变化,教材不能及时回应,但教学必须及时回应。同时,回应学生的关切也要求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每一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与成长经历的不同,决定了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问题意识。因此,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将教材体系转化为学生们都能接受的教学体系。最后,高校思政课要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必须要有学术研究加以支撑,需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学报 网址: http://xtdxxb.400zhicheng.com/lunwen/itemid-25150.shtml


上一篇: 暂无
下一篇: 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学论文_青藏高原不同草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粒径分形特征的影响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职称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湘潭大学学报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